每一年我們都能打著新年新氣象的旗號買買買,那種爽快勁兒,有一部分也來自于對新的追逐。既然消費者有了這個潛意識,商家自然是會好好利用起來的,例如Apple,就總能拿捏住不少人逐新的心思——這不,每次新品發售,零售店前面長長地隊伍,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么。
沒誰能阻止人們心里叫囂著買買買的小惡魔,也沒人會跳出來指導大眾你們該買什么不該買什么,(還不一定能被認同)。同樣的,也沒有誰能說市場上的商家就該怎么怎么運作。
計劃報廢策略實際上就是為了迎合人們買買買的心理才誕生的——這點在時尚界最為明顯了,不少人每年都趕著新品季涌向服裝店去買些新潮衣服,也不管去年買的衣服明明也還能穿,也還顯得嶄新。有這樣的消費行為,也難免商家會打起使用年限的主意,畢竟消費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還真的不會用那么久啊。
拿iPhone來舉個例子。新版的軟件有時候是與新一代iPhone的配置相互適配的,這就意味著,軟件會針對新設備進行優化,也會充分利用新設備的硬件配置來開發亮點功能,但這也意味著軟件會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來完成部分新功能。這就導致早期推出的iPhone就會因為硬件設備不夠給力而沒辦法兼容新款軟件,這也就是Siri為什么沒法兒出現在iPhone 1上的理由。
因此,為了有更好的體驗,大部分消費者總是會定期更新下自己的電子產品,要不硬件/軟件不住迭代更新著往前跑,自己手里的古董級產品總會帶來些小麻煩。
而對于商家(Apple)來說,既然消費者會主動進行設備更新,那么顯然沒有必要給iPhone配置最頂級最耐用的處理器嘛!畢竟iPhone的一年半載就會推出新一代產品,規劃個一兩年的使用時限差不多了,舊手機正好可以退休讓位給新一代iPhone呀。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電池的配置。綜合硬件/軟件的更新情況,如果心知肚明每一代 iPhone 的「巔峰狀態」頂多就是一兩年,那為什么要配個能撐五年的電池呢?怎么說都有點浪費啊。
同時,iPhone的電池本就是設計成不便于拆卸的,配個兩三年(打底)的使用壽命剛剛好,正巧可以和處理器一起「合作」促進用戶的更新換代——兩年的時限差不多和每一代iPhone的研發時間差不多。
雖說Apple也推出過$79美元的電池更換服務,但顯然,對大多數人來說,直接買個新的更爽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