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谷歌Project Ara讓“模塊化手機”概念一舉成名,經歷數年的研發,Project Ara遺憾退場,但諸如聯想旗下Moto等品牌又推出了其自有的“模塊化手機”概念,但此“模塊化手機”非彼“模塊化手機”,更具有現實意義。
■ 模塊創新為刀鋒注入新靈魂 Moto Z評測
之所以Moto能夠推出Moto Z這樣的模塊化產品,正是因為其是在原有智能手機功能基礎上的拓展,而非重塑,概念上雖沒有Project Ara那么瘋狂,但更容易轉化成為真正讓用戶感受到“模塊化”帶來的實際享受,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前很多智能手機在功能和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同質化問題,不失為一種更實際有效的創新方案。
Moto Z的首發模塊包括多種類型。由于智能手機體積的限制,其本身在功能上相比垂直化的設備顯然有明顯差距,比如鏡頭實現高倍光學變焦不容易、電池容量的提升與輕薄化的需求相悖等等,而Moto Z通過支持模塊擴展突破了智能手機原有的這些界限。
■ Moto Z配置信息
外觀環節:
聯想將Moto Z的外觀風格定位為致敬刀鋒(Razr)系列的一款產品,硬朗的“薄”是其顯著特點。Moto Z機身僅有5.2毫米,外觀設計極其均衡簡潔,采用美國鋁業航空級硬鋁金屬中框、高標號不銹鋼背板,保證了其在超薄的同時具有足夠堅硬的機身防護。將Moto Z拿在手中的感覺一是均衡的薄很直觀,二是從風格到設計上的硬朗感尤為明顯。
■ Moto Z的外觀設計非常簡約均衡 風格硬朗
■ Moto Z的高標號不銹鋼背板
■ 采用美國鋁業航空級硬鋁金屬中框
Moto Z取消了3.5毫米耳機插口的設計,轉而通過Type-C接口連接轉換頭插入耳機,Moto Z原裝附贈了該轉接口,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單獨購買的麻煩。
為了避免“死亡之握”,Moto Z將信號隔離帶設計在了機身頂部和底部中間位置,保證正常握持時不會遮擋信號,或許有人也會質疑,橫向玩網游時怎么辦,對此,其也有自己的解決方案,采用了智能閉環調諧天線技術,能夠智能地檢測用戶對手機的握持并根據實時情況對信號進行調節。
■ 頂部信號帶放在中間
此外,Moto Z具有內外納米涂層,支持P2i防水濺。
Moto Z系列機型為了方形的指紋識別傳感器在這兒留了不小的空間;除了指紋識別,指紋鍵還提供雙擊解鎖和雙擊鎖屏的功能。指紋鍵兩側還各有一對麥克風與紅外動作傳感器的組合,后者用來輔助第一代Moto X上就出現的Moto顯示功能。
Moto Z能夠做到5.2毫米極致超薄當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其取消了3.5毫米耳機接口,采用Type-C接口插入耳機,不過其官方配備的耳機并非Type-C形式,而是官方提供了一個3.5毫米轉Type-C的轉換線,任何3.5毫米耳機都可以通過該轉換頭插入。
■ Moto Z耳機采用黑白相間的設計 頗顯檔次
■ 耳機和手機之間通過3.5毫米轉Type-C轉換線連接
Moto Z全面評測—智能模塊
智能模塊是Moto Z系列的靈魂,不同于LG G5那樣需要連電池一起整個更換的模塊,Moto Mods智能模塊可以熱插拔,并且像谷歌Project Ara一樣利用強磁場吸附于Moto Z系列的機身上。當某個智能模塊吸附于機身之上時,手機會給出震動和聲音提醒來確認安裝成功;安裝諸如移動電源外殼這樣的模塊系統內也會顯示充電信息。
Moto Z機身背部具有16個采用23K鍍金的MotoMods的pin點,這幾個pin點便是Moto Z和各類模塊功能拓展的連接中介。強磁場吸附的不易脫落、不用拆電池的熱插拔以及軟件整合都為Moto Z的模塊提供了更好的使用體驗。
■ 摩電-電池模塊可以為Moto Z手機增加2220mAh的額外電量
■ 摩電-電池模塊可以為Moto Z手機增加2220mAh的額外電量
以摩音-JBL揚聲器模塊為例,它具有兩個功率2W的27mm直徑發聲單元,背部帶橡膠腿的鋁制支架可以輕松實現“影院模式”,除此之外它還自帶1000mAh容量電池可以提供長達10小時的音樂播放。
■ 摩音-JBL揚聲器模塊 即貼即用
■ 摩音-JBL揚聲器模塊 即貼即用
而Moto自己推出的摩影-投影模塊,雖然僅有11mm厚、125g重,卻可以投射最大70吋的畫面,不過50流明的亮度和400:1的對比度以及854x480的分辨率注定了它只能在比較暗的環境下使用;摩影-投影模塊自帶的1100mAh容量電池可以提供1小時的投影,加上Moto Z本身的電池,預計可以使用2.5小時~4小時左右。
■ 摩影-投影模塊可以輕松投影在墻上看電影玩游戲等等
■ 摩影-投影模塊可以輕松投影在墻上看電影玩游戲等等 效果不錯
摩眼-哈蘇攝影模塊HASSELBLAD TURE ZOOM可以為Moto Z手機增添10倍光學變焦,在不損失畫質的情況下拍得更遠。并且其本身提供氙氣閃光燈,具有物理按鍵,半按對焦,全按拍照,操作非常簡單,同時能夠讓手機具有卡片式的相機握持感。
■ 摩眼-哈蘇攝影模塊HASSELBLAD TURE ZOOM同樣即貼即用 非常方便
■ 底部提供了空隙可以輕松分離
■ 二者貼在一起緊密度適中
■ 摩眼-哈蘇攝影模塊HASSELBLAD TURE ZOOM可以支持10倍光學變焦
在不損失畫質情況下拍得更遠
此外,Moto開放了Moto Mods Development Kit來拉攏合作伙伴,鼓勵開發者針對Moto Z開發更多有意思的模塊。
Moto Z全面評測—摩眼樣張
摩眼-哈蘇攝影模塊似乎是目前的幾個模塊當中關注度最高的模塊。所以這里主要針對摩眼-哈蘇攝影模塊進行一些分享。
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提供給Moto Z最大的優勢便是傳統智能手機很難具有的十倍光學變焦能力,這能夠保證用戶使用Moto Z輕松拍攝到20米開外的特寫,這在日常使用中尤其顯著,非常有利于街拍等攝影創作。
(摩眼-哈蘇攝影模塊的光圈為f/3.5-f/5.6浮動光圈。)
下面還是以照片的形式來進行展示。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原片 開啟氙氣閃光燈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原片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用手機自帶相冊微調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原片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原片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手動模式拍攝原片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手動模式拍攝原片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原片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用手機自帶相冊微調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十倍光學變焦效果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十倍光學變焦效果 用手機自帶相冊微調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廣角端原片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與上圖同樣位置 長焦端十倍光變效果 用手機自帶相冊微調
■ Moto Z+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拍攝 與上圖同樣位置 長焦端十倍光變效果 用手機自帶相冊微調
Moto Z全面評測—常規樣張
■ Moto Z常規樣張
■ Moto Z常規樣張
■ Moto Z常規樣張
■ Moto Z常規樣張
■ Moto Z常規樣張
Moto Z全面評測—系統
Moto Z搭載Android6.0.1系統,原生并未搭載過多第三方應用,非常接近原生,簡潔感突出。
功能方面,Moto Z繼承了此前Moto X系列的諸多特性,比如經典的Moto顯示(屏幕不完全點亮時,可以查看時間和重要信息)、在黑屏狀態下可以快速左右翻轉來開啟相機功能,雙LED燈也可以通過甩動作為手電筒啟用等等,以往已經介紹多次,這里就不贅述了。
Moto Z的UI風格相比之前有了進一步改進,在保持簡潔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輕量化的優化,在保持流暢的前提下提供了比之前更靚麗的視覺感。另外,默認狀態下,Moto Z的大部分應用被統一到了3個文件夾“工具”、“娛樂”、“推薦”當中,打開其中一個文件夾便可通過下滑的方式切換到另一個文件夾,使用時非常方便。
Moto Z新的UI風格 文件夾可上下切換
Moto Z新的UI風格 依然簡潔
Moto Z全面評測—屏幕
外媒對Moto Z的屏幕細節進行了實測,這里也進行一些補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觀看。
亮度:
亮度上,Moto Z的最高亮度為350尼特,類似同樣為AMOLED屏幕的Nexus 6P或者魅族PRO 5,比LCD屏幕稍暗,由于技術區別和沒有背光燈的加入,這也是AMOLED屏幕的一貫特性。此外Moto Z擁有的亮度自動增強功能可以使其在強日光下這種場景當中最高亮度達到504尼特,接近Galaxy S7 edge,室外可視效果與LCD屏幕不相上下。
■ Moto Z最高亮度對比主流機型(圖片來自AnandTech)
色溫色彩:
屏幕色溫7080k,相比標準6500k略偏冷,已經是很接近理想的顯示水準。
■ Moto Z色溫對比主流機型(圖片來自AnandTech)
雖然選擇了AMOLED屏幕,Moto Z系列還是準備了兩種顯示模式——為標準RGB空間校正的“標準”模式以及色域更廣的“鮮艷”模式。標準模式下,ΔE2000僅有3.3,由于色溫調校的原因稍有偏藍,但整體屬于理想的合格水平。
■ 標準模式下色彩偏差(圖片來自AnandTech)
■ 標準模式下色彩偏差(圖片來自AnandTech)
sRGB模式下色彩偏差很微小,而鮮艷模式下則比較明顯,特別是藍色更加過飽和。
■ 標準模式下色彩偏差(圖片來自AnandTech)
■ 廣色域模式下色彩偏差(圖片來自AnandTech)
總的來說,ΔE2000在3左右的Moto Z“標準”顯示模式下具備不錯的色彩準確度,最高亮度和最低亮度、視角也與一般的AMOLED屏幕旗艦機無異,稍偏冷的色溫對于“鮮艷”模式下的色彩稍有影響,但總體來說已經處于不錯的顯示水準。
Moto Z全面評測—處理器
Moto Z運行驍龍820處理器,內置4GB系統運行內存。
驍龍820采用了高通首款定制設計的64位四核CPU,擁有四個Kryo核心,最高主頻2.2GHz,其基于三星14nm FinFET工藝制程研發,支持Quick Charge3.0技術,GPU芯片為Adreno 530,DSP數字信號處理器為Hexagon 680,影像處理方面采用了全新設計的Qualcomm Spectra 14-bit雙ISP處理器,最高支持2500萬像素/30fps,吞吐量可以達到1.2GPix/sec(每秒12億像素)。多媒體性能上,驍龍820支持解碼10-bit的4K分辨率60fps視頻、1080p的240fps視頻和H。265 10-bit/VP9,同時支持解碼采樣率24bit的192kHz FLAC無損格式。除了核心性能,驍龍820的其他素質同樣可謂強悍,這是驍龍芯片持續霸占移動芯片一哥地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 驍龍820采用自主Kryo架構 14納米FinFET LPP工藝
■ 驍龍820采用自主Kryo架構 最高主頻達2.2GHz
具體看一下Moto Z的跑分表現,僅供參考。
■ 安兔兔6.2.1|3D Mark|Geekbench跑分
Moto Z全面評測—續航
Moto Z搭載了2600mAh的電池,從數據上看,續航并非其強項,這與其做到5.2毫米極致輕薄的設計有關,不過Moto Z的模塊化設計使得其能夠具有摩電-電池模塊的支持,Moto在官網也特意提供了Moto Z+摩電-電池模塊的套裝組合銷售。并且,實測可知,Moto Z的續航表現雖稱不上強悍,但也并不差。
將屏幕亮度調到一半,聲音調到一半,經過約50分鐘美劇觀看后電量消耗6%,經過30分鐘在線音樂收聽電量消耗2%,經過15分鐘體驗《極品飛車》游戲電量消耗6%,此時仍剩余86%的電量。
摩電-電池模塊可以為手機增加2220mAh的電量,也就是說,使用摩電-電池模塊的情況下,手機總電量可以達到2600mAh+2220mAh=4820mAh,不過這段時間也需要暫時放棄一下便攜性。正常情況下,不帶有摩電-電池模塊的情況下,Moto Z正常使用可以保持一天左右電量,根據Moto數據,在省電模式下,摩電-電池模塊可以為Moto Z增加18小時續航。
雖然Moto Z手機本身續航稱不上強悍,但充電速度是Moto Z的一個強項,“充電15分鐘,續航6小時”足以保證緊急情況下的補充使用。其秘訣主要采用了Moto新一代TurboPower渦輪快充,通過15W的充電器可以在75分鐘內充滿電量(筆者實測數據,或根據環境不同而存在誤差),非常快速,在當前的所有手機當中屬于最前列了。
■ Moto Z充放電實測數據
結語:
綜合來看,模塊化是Moto Z的靈魂。Moto Mods使得Moto Z不僅僅停留在原有的智能手機方面,功能可以更大范圍擴展,有了摩眼-哈蘇攝影模塊HASSELBLAD TRUE ZOOM,拍照可以轉化為有光學變焦的卡片機模式,有了摩音-JBL揚聲器模塊,可以具有更好的外放效果,有了摩影-投影模塊,可以更輕松的開商務會議、可以輕松在家用投影看電影,這樣的多樣化體驗確實極其誘人。
況且,Moto Z的模塊可能還不僅限于此,Moto開放了Moto Mods Development Kit來拉攏合作伙伴,鼓勵開發者針對Moto Z開發更多有意思的模塊。當然,有多少開發者愿意為Moto Z系列開發智能模塊,還需要時間驗證,目前來看,摩眼-哈蘇攝影模塊、摩音-JBL揚聲器模塊和摩影-投影模塊等體驗都提供了不小的吸引力。
摩托羅拉Moto Z |
摩托羅拉手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