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鉆石》周刊6月3日一期刊登自由撰稿人中島惠的一篇文章,題為《為什么中國人患上了智能手機依賴癥》,文章摘編如下:“現金?我已經不帶現金出門了。的確,2月過春節時取了1000元,現在錢包里還有300多元。因為在餐廳付餐費和在便利店購物時,都可以用智能手機結算,所以已經不用現金了。再說從錢包里掏零錢也麻煩?!蔽?月下旬來到久違的上海時,一位姓王的朋友不經意地對我說。
大約從一年前開始,在中國的城市里,用智能手機付款已經變得很自然。據我所知,中國迅速發展到這種程度,進入“脫現金社會”,對于日本人來說還是很難想象的。
在中國,智能手機開始爆炸性普及是從2013年底開始的,那時距離現在不過才三年左右。在這期間,出現了售價1000元以下的低價位智能手機,用上了4G通信系統,智能手機機體也變大,還不斷出現了很吸引人的APP。當然日本的智能手機也有很多APP,但大多是限于“游戲”的內容,并不涉及對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而中國的智能手機APP很多都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出租車不足的北京和上海,呼叫出租車的APP是必需的,此外還有可以即時支付各種公共費用的APP。不僅如此,你可以不用排隊,不用去銀行,不用到遠處購物。總之,在人口眾多,城市規模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素質差別大的中國,利用智能手機就可以簡單地解決問題。其便利、輕松超過了日本人的想象。
中國人頻繁使用的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用于結算的APP。2016年中國通過智能手機支付的金額,換算成日元已達到了600萬億日元(約合36.8萬億人民幣)。
在有些店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可以使用,有些店只能使用其中的一種,而消費者往往會下載兩種APP。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支付APP,甚至連街頭的報攤、餐飲攤點都可以用智能手機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