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二:接收文件消耗的流量 > 實際大小?
試驗過程:這個實驗依然選擇大小為10M的文件,A點發出,B點接收下載——這樣的實驗更簡單。
試驗結果:10M的文件經傳輸接收下載后,60個數據中有40多個超過了10.5M,最高的達到了10.759M。這其中不到1M的流量“超支”,就是數據“運輸”過程中的“額外開銷”,是不可避免的。
試驗結論:“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文件在傳輸中產生了一個‘打包’流量。”孫杰說,傳輸一段視頻,往往是分段式進行的,需要先拆分、打包,然后是傳輸,到接收時也是這樣,分段接收最后拼接整理。因此,計費節點統計的數據量會高于文件的實際大小。
現在我們知道了,在網絡上收發各種文字、語音、圖片、視頻、文件時,需要交“快遞費”。只是這個“快遞費”一般只占文件的5%~8%之間,不會超過10%。當然,這也是一筆必須支付的“開銷”。
試驗過程:實驗一是蘋果手機:退出后臺運行的所有軟件,關閉WiFi,打開4G,用QQ接收一個13.32M的文件——通過流量監測軟件發現,這個過程消耗的流量為14.67 M;更換三星手機再重復實驗,顯示消耗了14.69 M流量。
實驗二依然選擇蘋果和三星,但實驗場地更換到了電梯內。因為信號關系,接收速度明顯變長,結果是蘋果手機顯示為16.25 M,三星手機顯示為16.17 M。
試驗結論:相同網絡下,不同系統耗流量不會差太多。
如何做好流量防盜?
“關閉蜂窩數據、4G和Wi-Fi,就關閉了網絡的大門,手機是不會產生流量的;如果僅關閉4G一項,就等于給網絡留了一扇門,還有3G或者2G流量在跑,依舊會消耗流量。”
高級工程師孫杰解釋,流量消耗和“安卓”還是“IOS”關系不大,更重要的取決于手機和信號強弱。信號差可能會導致傳輸中的數據多次重發,流量增加。“很多手機安裝了不少自帶軟件,也會消耗流量。
孫杰說,即便是退出后臺應用程序,定位、推送等服務也會“偷”走流量——在記者實際實驗中,能確認即使不進行任何操作也會有流量消耗,但無法具體到是哪一個自帶軟件消耗了流量。
對于心疼流量的手機一族們,專家給出了幾點建議:
1、選擇信號好的地方上網,減少重發產生的流量開銷;
2、下載文件時,盡量選擇帶有“斷點續傳”功能的軟件進行下載,以免中途斷線后需要全部重新下載;
3、不要安裝不正規軟件,一旦帶有惡意插件,“被偷走的流量”就真的無處可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