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功能機時代到智能機時代,可以說是一場革命;在這場革命中,像諾基亞、摩托羅拉這樣的行業巨頭都被革了命,一時間煙消云散;大家都在大步前行,但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手機革命中卻有一項技術始終沒有跟上前進的步伐,那就是手機電池。
在鋰電池出現之前,鎳氫電池一直是占據手機電池市場的主流產品,“初次充電要連續十二小時并且反復三次充分充放電”,這是當時人們為延長手機電池使用時長最常用的方法。
在二十世紀末期,索尼最先研制出鋰離子電池,之后被廣泛地應用在手機、筆記本等各類數碼電子產品行業;尤其是在手機行業,鋰電池因為高容量的電量儲存、更長的循環壽命、快速的充電效果等特性,而被各大手機廠商青睞,并大規模投入使用。
而鋰電池在手機行業一用就是20多年:從1991年索尼發布首個商用鋰離子電池開始,到現在的鋰離子聚合物電池,手機電池市場已經被鋰電池完全占據。
雖然在這段時間內,鋰離子電池安全穩定性不斷增強、使用壽命更加持久、容電量提高,但是不管是液態鋰離子電池還是更加高效的鋰離子聚合物電池,它們都仍然沒有擺脫鋰離子電池的“窠臼”:因為追本溯源,它們應用的仍然是同一種技術——鋰離子技術。
可以說,在這段時間里手機電池技術發展地十分緩慢,幾乎陷入了停滯狀態,而且鋰電池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智能手機的耗電需求了。針對電量不足的問題,大部分手機廠商也只是想方設法壓縮手機的硬件空間,為電池提供使更多的空間,使電池能夠變得更大,而非從技術層面提高電池的性能。
之前有報道過,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第一批快速充電、更持久且更廉價的高性能鋁電池;我國發現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Weyl費米子),可以實現手機電池一年充一次電。但是這些技術都還未實際地應用到商業中,能否大面積出產還未可知,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尤其是幽靈粒子,其能夠出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促使手機電量不足的兩大“幫兇”
智能手機陷入電量不足的深淵之中,一是因為手機電池技術的瓶頸,不能突破鋰電池的領域,出現革命性的變化;二就是因為智能手機行業的兩大幫兇——三星和蘋果。
在智能手機行業,三星和蘋果毋庸置疑是兩位先驅者:三星在安卓市場大放光彩,蘋果自創IOS系統獨樹一幟。
它們在推動著智能手機行業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成為了現在智能手機畸形存在的罪魁禍首。
①三星:大屏王朝的統治者
說到三星手機,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屏幕足夠大,可以說三星手機統治著“大屏王朝”。三星將“無法掌握”的理念貫徹到其手機產品的各個系列,在2010年6月出品的第一款Galaxy S智能手機,其屏幕有4英寸;在它之前諾基亞2010年2月上市的諾基亞6700s屏幕只有2.2英寸,而與它差不多同時出品的iPhone4屏幕也只有3.5英寸。
三星在2011年發售的5.3英寸屏幕的手機Galaxy Note,一年間狂賣1000萬部;2012年Note 2更是在上市兩個月內創下500萬部的銷售奇跡,并且讓“平板手機”一詞進入了大眾視野,掀起了國際手機市場的一片大潮,尤其是國產廠商更是競相追逐,諸多5、6英寸的國產大屏手機相繼面世。
甚至現在連蘋果手機都已經被三星“帶壞了”,其最新款的手機iPhone 6 Plus屏幕尺寸已經達到了5.5英寸。蘋果如今也成為了大屏手機市場的另一只“罪惡的推手”,在手機市場目前已經很少能看到小屏幕的存在。
在大屏王朝日漸壯大的同時,越來越大的屏幕也成為手機耗電的大戶:其中基本上50%的電量都是因為屏幕消耗的。
三星手機可以說是“始作俑者”,雖然它開創了大屏時代,用戶享受到了大屏的樂趣,但是也讓手機電量消耗更加迅速,讓用戶痛并快樂著。
②蘋果:備用電池的終結者
要是說蘋果手機的“罪惡”卻不僅僅是近期的“跟風大屏之罪”,而是自喬布斯時代開始的一體化機身設計理念,簡單的來講就是不可拆卸。
以前功能機時代,每個手機配置2塊原裝電池是很正常的情況;即使到了智能機時代,因為電池成本的提升,普遍手機出售只附帶一塊電池,也有很多人因為手機電量不足,自購備用電池。
但是從iPhone第一代機開始,其電池就被設置為不可拆卸的狀態,這無疑提高了電量使用的緊張程度。并且因為蘋果的流行,所以市場上的手機都開始往一體化機身發展。比如同樣被蘋果“帶壞”的三星Galaxy S6 Edge,其電池不可拆卸;還有索尼XPERIA C5 ULTRA E5563電池不可拆卸,國產手機華為榮耀7電池不可拆卸。
在蘋果的影響下,眾多廠商都把一體化機身融入到手機設計中。“不可拆卸”“一體化”“內置電池”——“哈利·喬布斯”發明的魔咒,讓整個手機行業快速地“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