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牌照下的業內怪圈
在這片汪洋紅海中,人們不禁為曾經的傳奇手機們掛上各種恥辱牌,質量不過關、創新性缺乏、抄襲成風反帶炫耀、缺少售后保障、輕視品牌內涵……最終被基座穩固的國際品牌各個擊破。
但是,中國政府當時已設定手機門檻,一來保護民族品牌,二來扶持有潛力的國產品牌。為何仍防不勝防,并在2005年的國際品牌集體圍攻中幸存無幾。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用作繭自縛來形容,或者更合適說明其中的問題。
在1999年初,國家制定了手機生產牌照規則,對手機行業的準入門檻嚴厲把控。但是,事與愿違,同是拿到牌照的正規軍,也存在不同志向,牌照也能衍生出新的花樣。
獲得手機牌照的艱難
由于生產手機的門檻抬高,國際品牌被攔截的同時,也一同攔下有實力但申請不到牌照的手機廠商。利潤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保障,深諳其理的正規軍與“游擊隊”達成默契協議,將牌照買賣變成一樁供需關系,各得其利。
這便是山寨手機made in China的早期版本。不得不承認,價廉、多功能并伴有眾多“神曲”的山寨手機,在造福一方山寨廠商的同時,也為絕大多數民眾提供了享用國際范兒手機的機會,更為普及全民移動互聯網做出貢獻。
不過,貌似功德無量的國內正規手機廠商,想不到山寨手機會日后倒戈,逐漸擠壓自身市場空間,并形成越出賣牌照、越獲利艱難的惡性循環。騎虎難下,回頭已晚,正規廠商只能將錯就錯,不斷自殘生存空間,加上國際品牌的來勢洶洶,內憂外患,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