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翼,帶你暢游3G”,“G3,引領3G生活”,“3G精彩在沃”,這幾句廣告語,大學生陳亮可以脫口而出,“前陣子幾乎每次路過學校食堂,都聽到這幾句,此起彼伏的,跟賽歌似的。”
剛剛過去的2009年,被稱為中國3G元年。一年前,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了3張3G牌照,分別是中國移動TD-SCDMA技術制式牌照、中國電信CDMA2000技術制式牌照、中國聯通WCDMA技術制式牌照,這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
在國美北京北太平莊店里,有一個3G專區,展示了將近20款手機。據店員介紹:“一開始顧客問哪些品牌有3G手機,為此我們特設了一兩個3G柜臺。后來發現這樣做的效果很好,就逐漸擴展為一個專區。”目前,該店3G手機月銷售量為1000部左右,占手機總銷量的三分之一。
從發放牌照到推出品牌標志,再到一系列新式手機和新奇業務的陸續推出,這一年,有關3G的話題,終于從持續多年的技術、標準口水戰,演進到了實質上的經營戰。
看不懂的三大品牌競爭秀
大學校園里,中國電信“3G翼起來09校園行”、中國移動“3G在中國TD校園行”、中國聯通“3G演示秀”活動轟炸著人們的視聽,不少學生鉆進各家運營商專設的體驗大廳,感受3G帶來的時尚快感。雖說各家運營商在宣傳上大多強調3G業務的所謂高端商業功能,但時尚的青年學生一族,也是不能放過的主攻對象。
進入3G時代,中國的運營商一上來就是三家,中國電信的3G業務品牌是“天翼”,與“添翼”諧音;中國移動推出的3G標識是 “G3”,取義中國太極;中國聯通的3G品牌是“沃”,與表達驚嘆的“WO”發音相近。三家品牌競爭,看起來不錯,但這一電信業改革重組的結果,帶著太多的政府色彩,其業務劃分本身,也留下太多政策性印跡。
“現在連我媽都認識鄧超了,都是天翼廣告看的。”剛剛大學畢業的白領孫婷說。但是她只是記住了“天翼”兩字,卻說不清它到底是移動還是電信或者聯通的產品。
2009年7月24日,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校園營銷研究所與新鮮傳媒發布的一份大學生關于3G產品調查報告顯示,在三大運營商雷同的媒體廣告轟炸下,消費者并沒有獲得正確的產品認知,被訪問者對中國移動“G3”品牌的正確認知率為73%,對中國聯通“沃”品牌的正確認知率為 42%,對中國電信“天翼”品牌的正確認知率為36%。
某校大四學生李芳說:“我覺得3G的實用性不強,想等周圍人用3G的人多了,再根據資費和服務選擇適合自己的套餐。”
有關專家表示,只有在網絡應用、資費調整跟上的情況下,人們切實體會到差異化競爭帶來的好處,3G的品牌認知度才會得到跨越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