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待一天相當于抽20支煙”、“吃一包泡面需要解毒32天”、“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產生致癌物”……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否被這些看似“科學”的信息刷過屏?你是否也因恐慌而轉發過此類信息?
近日,網上一個話題引起網友熱議:“高質量的科學謠言是如何被編造出來的”?網友說,“高質量”的科學謠言比其它謠言具備較高的“模糊性”和“迷惑性”,所以流傳甚廣、危害極大。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趕緊“漲漲姿勢”,練幾招“黑魔法防御術”吧。
編造一條“高質量”的科學謠言離不開四大“經典”要素:
1、良好的文字質量。有錯別字、語句不通順、格式不標準的容易引人懷疑;
2、內容需與受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相較于“北極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而言,“牛奶致癌”、“食鹽能抗癌”等更容易在第一時間吸引大眾眼球,從而呈現爆炸式的傳播趨勢;
3、具備“不嚴謹的科學性”。模仿“常識”,與各類信息混雜在一起,讓人難以分辨,一種廣泛應用于科學謠言中的手段便是“離開劑量談毒性”,比如蝦和大量維生素同時服用,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蝦和維生素同時服用,會產生有毒物質海鮮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一起吃容易中毒上周臺灣一少女同時吃了海鮮和維生素,暴斃而亡;
4、引用科研文獻可以大大增強謠言的“可信度”。
網友秉著刨根問底的精神,還扒出一些造謠高手的黑歷史:在網絡興起后,曾經的一些暢銷書寫手紛紛轉行,做起網絡營銷來。在誘人的經濟利益驅使下,大量帶有營銷目的的網絡軟文被生產出來,對于他們來說,造謠不是目的,吸引眼球才是目的。要的就是轉發量、點擊量和關注度。
另外,對于標題中有如下詞匯的文章應當尤其謹慎:警惕、震驚、緊急通知、緊急求助、中國人注意了、央視曝光、太可怕了、太重要了、快轉出去、轉給你的家人和愛人、一定要看等等。
科普作家曹天元說:“如果一個人僅僅因為"崇尚科學",就對任何自然科學的流言都深信不疑,那只能說明,他崇尚的壓根就不是科學,而恰恰是其相反面迷信。”
如何打破這種盲目的科學迷信、扼殺“高質量”的科學謠言呢?曹天元建議,一方面需要網絡增強自身的凈化能力,普及科學常識。另一方面,還需要網友自覺腦補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當面對一些來源不明的信息時,要學會運用一些基本的科學方法來辨偽存真。
如果說邏輯嚴密、證據充分的分析是對謠言的一劑猛藥,那么培養讀者的合理懷疑精神無異于一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