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業內媒體今日曝光,中聯通對虛擬運營商收取上百萬保證金,如某虛擬運營商當月不能完成發展“目標用戶”要扣除相應比例保證金。據了解,虛擬運營商在申報城市用戶發展預期時通常會報高一點,以獲得標書。
一旦有處罰政策,虛擬運營商在進行競標時,不敢盲目提高用戶數量預期。譬如,某虛擬運營商在競標時承諾,在深圳一月只能發展30萬用戶。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虛擬運營商負責人對筆者表示,關于中國聯通“保證金”一事,只是競標時的口頭承諾,并未落實在正規的承諾書上。這是中國聯通對虛擬運營商競標的一種約束,防止虛擬運營商漫天承諾,后期無法兌現。不過,這種類似“家法”的處罰規定,至少要過1-2年后才能兌現。中國聯通是否能夠執行下去,有待觀察。
該人士還透露,采取處罰對虛擬運營商進行約束,中國聯通并不是獨創,與中國電信簽約企業也有類似處罰條規。
筆者了解到,中聯通對虛擬運營商采用競標方式,企業對在每個城市的最低激活用戶數進行承諾,每個城市給3000個號,激活率50%,聯通才給放下一批號。目前,已有愛施德、蘇寧、蝸牛、國美等14家虛擬運營商開通試商用,最多在全國開通61個城市。
對此,中國聯通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這是某虛擬運營商故意在惡心我們,該處罰政策不能代表聯通公司的意圖”。
此前,“中國聯通叫停蝸牛烏龍事件”鬧得紛紛揚揚,這次“保證金”事件,是否又是中國聯通與虛商的一次誤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