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擬運營商陸續公布了各自的資費方案之后,其中的一些資費方案被指責“價格不低廉、沒優勢”,于是,就有個別虛擬運營商跳出來喊冤,稱虛擬運營商的資費價格高于消費者預期,是因為“運營商違反工信部規定打壓虛擬運營商,批發價定得比零售價高”。某虛擬運營商稱,基礎運營商批發給虛擬運營商的價格,已經超過其市面零售價格,而這種做法違反了工信部規定。工信部2013年5月17日下發的《移動通信轉 售業務試點方案》中要求: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給予轉售企業的批發價格水平,應低于其當地公眾市場上同類業務的最優惠零售價格水平。
這家虛擬運營商稱,他們從某運營商那里批發的流量單價為0.127元/M,但該運營商自己在市面的零售價格已經低于0.1元/M,并稱這種“面粉比面包還貴的做法是在打壓虛擬運營商。”
目前,前兩批獲得牌照的19家虛擬運營商,多數已經公布了新品牌和業務及資費方案。一些虛擬運營商高管此前也曾抱怨“從運營商批發來的單價太高”,但他們很清楚一點:把語音、流量這些通信業務從運營商手里以幾折的價格批發來,再轉售出去,如果按照這個路子玩,一定是死路一條。
所以,包括巴士在線、蝸牛移動、京東通信等在內的虛擬運營商都在尋找各自的方向,試圖把通信業務與各自原有的主營業務相結合,來進一步拓展主業。
但也有一部分虛擬運營商還沒有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業務模式,希望運營商在調低市場零售價的同時,也能適度調整批發給虛擬運營商的業務單價。
目前,三家基礎運營商并未公開表示是否會調整給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